姜是一種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的烹飪輔料,其中藥性表現為:發散風寒、化痰止咳,又能溫中止嘔、解毒等,常常用于外感風寒及胃寒嘔逆等癥的治療。過去有句老話:“一年之內,秋不食姜”,是否真的秋天不適宜吃姜呢?
根據中醫理論,生姜辛溫無毒,入脾、胃、肺經,益脾胃,具有發汗解表,溫中止嘔,溫肺止咳,及解毒的功效;主治外感風寒、胃寒嘔吐、風寒咳嗽、腹痛腹瀉等病癥。但生姜屬于辛辣之品,是一種熱性食物,加之在烹飪中會失去不少水分,食后容易上火。秋天氣候干燥,再食用辛辣的生姜,更容易加重秋燥。所以秋天以少吃姜為宜。秋季并非絕對一點也不能吃姜,關鍵是不能“多食”。
不過,如果患者因患病治療所需要時,可以“遵醫囑”正確食用,如秋季治療風寒咳嗽時會經常用到姜。如果是患有寒性疾病的人,在秋季因受涼而加劇咳嗽、腹痛、嘔吐,此時也應該急服熱的生姜湯,可以起到溫肺暖胃、散寒止咳、止嘔止痛的良效。此外,將少量的蔥、姜、辣椒作為調味品,問題并不大,只需注意不要一次吃太多即可。
南京市第一醫院中醫針灸科 趙文斌
秋季包括立秋、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6個節氣。秋天的氣候變化較大,早秋熱濕,中秋前后燥,晚秋又以涼、寒為主,所以人們在起居上應順應自然,注意養生。
初秋,夏天的暑氣還沒有結束天氣仍較熱,空氣潮濕,悶熱蒸人,此時濕邪仍較明顯,可適當多吃些粥,以健脾養胃。常食的粥有山楂粳米粥、蓮藕粳米粥、鴨梨粳米粥、橘皮粳米粥等。
到了中秋前后,久晴無雨,氣候干燥,容易形成燥邪而致病,表現為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咽干、舌干少津、大便干結、皮膚干甚至皸裂。燥邪最易傷肺,此時就不要再食祛濕之品,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,如銀耳、百合、甘蔗、梨、芝麻、藕、鱉肉、蜂蜜。此外還可適當食用一些平補的藥膳,如用北沙參30克、百合30克、鴨肉150克共煮,鴨肉熟后飲湯食肉,可滋陰潤燥;其他如銀耳百合羹、蜂蜜蒸百合、橄欖酸梅湯等等都可滋陰潤肺,防止秋燥傷肺。
晚秋天氣候多變,早晚溫差大,氣候不但干燥,而且早晚涼、寒。風寒往往會乘虛而入,使人生病。此時養生除要養陰防燥外,還要注意防寒,適當“秋凍”。但平素體質較差的人,特別是有慢性支氣管炎,關節炎以及陽虛體質的病人,不適宜秋凍。同時飲食要少食辛味食物,如蔥、姜、蒜、韭菜、辣椒等。在此基礎上多吃些酸味食物,以補肝氣,如蘋果、石榴、芒果、柚子、檸檬、山楂、番茄等。章琛 整理 |